《明史》卷二百八十四《儒林传·曾质粹》记载,明成化初年,山东守臣上奏称:“嘉祥县南武山西南、元寨山东麓,有一渔夫意外跌入塌陷穴中,发现一具悬棺,棺上碣铭刻‘曾参之墓’。”这在明朝成化年间,嘉祥县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,地方官员向朝廷报告称,当地一位渔民不慎落入一个坍塌的地下洞穴,洞中发现一具悬棺及墓碑,墓碑上清晰刻有“曾参之墓”四字,朝廷认为这是儒家“四圣”之一的曾子的墓地显现,是国家太平盛世的吉兆。
当时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听闻此消息,大为高兴,立即将此发现定为年度重大考古事件,随即下令“封树丘陵,筑建飨堂神路”,吩咐嘉祥县严格保护这位先贤的墓地。遵照朝廷旨意,嘉祥县大规模兴建工程,对曾子墓进行了修缮和保护,还依照“三孔”遗址的布局,新增建了府邸、庙宇和墓园等祭祀纪念设施,营造了庄严肃穆的纪念场所。
到了嘉靖年间,明世宗朱厚熜颁布诏令,鼓励民间寻找曾子后裔并给予奖励。各级官员纷纷投入寻找行动,最终在江西吉安永丰县境内发现了曾子的第五十九世孙——曾质粹。嘉靖十二年(1533年),经吏部侍郎顾鼎臣奏请,曾质粹携家眷得以返回祖籍嘉祥县安居。至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朝廷正式授予曾质粹翰林院五经博士职务,并允许其子孙世袭。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二月十六日,曾质粹在69岁高龄时辞世,结束了一生仕途。
展开剩余80%有了曾子府、庙、墓及官方认可的曾氏后人,嘉祥县似乎理所当然地被确定为曾子的故乡。然而此消息传到费县,当地舆论哗然,费县的知县、县丞等官员强烈反对这一结论。他们指出,历代史书明确记载,曾子的故乡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武城,即现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,绝非嘉祥县。
为维护历史正统,费县官员多次上书山东巡抚和三司衙门(都指挥司、布政司、按察司),请求官方公正处理,撤销嘉祥县的申报。然而,嘉祥县先得皇帝手谕批准,相当于获得了国家级背书,导致无人敢擅自推翻这一结论,于是由此展开了长达百年的明清两代“曾子故里之争”。
曾子无疑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,临终还托孤于孔子,历代皆尊其为“宗圣”。据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记载,曾子的故乡在南武城,同时提到另一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是武城人。这一点本该明确,但争议的根源恰恰在于“南武城”与“武城”是否为同一地的问题。
究竟南武城在哪里?它与武城是同一地还是两个不同地方?据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曾参,南武城人,字子舆,年少孔子四十六岁……澹台灭明,武城人,字子羽,年少孔子三十九岁。”这里分别指出孔子两位弟子的故乡,曾子是南武城人,澹台灭明是武城人,明显是两个不同地点。
根据唐代魏王李泰编纂的《括地志》、清代官修《一统志》和学者顾祖禹所著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等文献记载,山东境内确实有两个名为“武城”的地方,分别为“费之南武城”和“嘉祥武城”。
关于武城的具体位置,《春秋》和《左传》有记载,鲁国辖内有两处武城,一处在鲁国境内南方,通向吴、邾方向的路上,另一处在鲁国北部,通往齐国的道路上。从地理上分析,费县的武城位于南方,而嘉祥的武城则在北方。
明代学者吕兆祥在其著作《宗圣志·世家志·宗圣邑里》中考证,“武城,鲁下邑也,宗圣家于此南武城,今嘉祥县南四十五里遂山社是也,宗圣墓亦在此。”他认为武城是鲁国下邑,在明代属于嘉祥县辖区。嘉祥县下设社、屯等基本行政单位,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设立了遂山社(县城南约22.5公里,即四十五里处),有宗圣墓遗址。
嘉祥县自古被称为麒麟的发祥地,麒麟作为祥瑞之兽,与孔子渊源深厚,《左传》中记载“鲁西狩获麟”,故嘉祥得名寓意吉祥美好。吕兆祥进一步指出,“武城属古兖州之域”,“金大定末置嘉祥县,属济州”,“明代属济宁州,武城即嘉祥管辖之地。”此地被称“武城”是鲁国为防御北方齐国所设。
为何嘉祥境内的武城在北,却称“南武城”?吕兆祥解释,此武城因嘉祥县境内南武山而得名,位于泰山西南方,故称“南武城”。
清代学者顾栋高也持相似观点,在《春秋大事表·列国地名考异》中写道,“费县乃鲁与邾、吴相接界,非备齐之地,襄十九年之武城宜在嘉祥。”他认为春秋时鲁国只有一个武城(南武城为鲁为御齐而设),即现在嘉祥所辖。
据史料记载,西周时期费县属邾国,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记载邾人修翼城返乡途中遭鲁兵从武城发起袭击。翼城位于今费县石井乡,离姑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,鲁兵出击的武城就在这两地附近,即鲁国南境通往吴、邾的费县武城,而嘉祥南武城相距百里之外,显然不是同一地。
从地名演变看,春秋时费县武城属鲁国,战国改为齐国,汉以后改称南城,出现“南武城县”之名,西晋时属泰山郡,已无“武”字,唐代属沂州改为费县。可见费县自古无“南武城”称谓,只有“武城”。
为何史书将费县武城称“南武城”?据《地理志》记载,“定襄有西武城,清河有东武城,故以云南武城区别。”《齐乘》称“古武城在费西、滕东两县间,为孔门弟子子游从政旧邑。”费县武城恰为孔子弟子言偃任职地,且与南方邾、吴接壤。
言偃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,费县武城是澹台灭明故里,《论语·雍也》中孔子问及人才时,言偃推荐了澹台灭明。
清代赵祐在《四书温故录》中明确指出,《史记》中提到的武城,曾子故里特加“南”字,表明南武城与武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。古武城位于山东平邑,是澹台灭明的故乡;古南武城在山东嘉祥,是曾子的故乡,二者相距甚远,分属不同地区。
对于嘉祥县申报“曾子故里”,费县始终不承认,但鉴于朝廷已按照孟子、颜回例子,授予曾子后裔翰林五经博士职位,费县不敢过于激烈反驳,只提出异议。其理由一为悬棺葬法源于川蜀地区,山东未有此风;二为墓碑系西汉以后葬俗,曾子所处春秋时期尚无此葬碑,且山东平邑县出土的西汉河平三年(公元前26年)麃孝禹碑为当地最早墓碑。
面对嘉祥县疑似“公然造假”,明天启四年(1624年),费县在武城东八里关阳镇将“子游祠”改建为“二贤祠”,主祀曾子、言子,并附祀澹台子。至清乾隆三十一年,“二贤祠”扩建,将澹台并列为“三贤”。乾隆四十三年,礼部代表朝廷批复山东巡抚国泰,准予仿孔府建制
发布于:天津市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